第001章 2020年6月11日 我正式离校,大学五年的青春岁月于今日匆匆的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。 我曾无数次在深夜幻想,毕业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番情景,会不会像电影里,大家喝酒,唱歌,最后互相拥抱着,哭着倾诉自己所有的过错,所有的委屈,所有的小心翼翼,彼此交换秘密,又彼此原谅,向所有你伤害过得人道歉,原谅所有伤害过你的人,最后和每一个人认真的告别,带着对过去的不舍和对未来满满的期待开始人生的新阶段。 可是当这一天真的来临的时候,我所有的幻想都成为泡影。不知道是大家太过冷漠,还是我太过理想主义不够现实,总之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我所期待的。 我不知道2020年毕业的学生是不是都像我这样,匆忙开学,两周办完所有毕业所需手续,最后一天毕业大考,考完当天所有人必须离校。在离校通知里,甚至标注了不举办毕业典礼,不拍毕业照,不可聚餐的红色字样。不知道其他同学看到通知是什么样的心情,我是真的会觉得遗憾。 大学五年,我经历了两个班级,前三年是高考入校按成绩自动分班,后两年是大家因为种种原因,自由选择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实习班。不可否认,两年的时间确实很短,分散的实习导致直到毕业我还叫不出个别同学的名字,而在一个组实习的同学,也没有过深的交情。如果毕业的感伤只是单纯看同学情谊,我觉得有些片面了。我这里说的感伤,是与五年生活告别的一种情愫,有不舍,有感慨,也有某种意义上的欣慰。 五年的时光也许不够你怀念一生,可人的一生又有多少个五年如此包容。 大学的时光是肆意的,你可以选择你的生活方式,学习你喜欢的东西,讨厌你讨厌的人,努力上进或者慵懒无为,都不会有任何人去说你,因为每个人都是群居生活中的独立个体。你可以做你喜欢的与未来,生活无关的事情,没有人会约束你,也没有人会指责你,那是你的自由,你一生中难得的属于自己的时光。 所以毕业,在我心里,相当于一场告别,一场短暂逃离后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交接仪式,它该是慎重又感性。 可最后,我们只是匆匆的邮寄行李,彼此都来不及告别就各奔东西。大家来自天南海北,有些人我们终其一生,都不会再见了。没有同那些曾在这个世界卸下伪装,赤身相见的人道声“保重”,总还是遗憾的。 时光飞逝,以此为证。 各位,保重。 第002章 2020年6月22日 毕业回家的日子,很是不好过。 每个认识你家人的人,都好像很关心你的生活,许久不联系的人也掐着时间打电话来,几句寒暄,就进入主题,先是试探着问你接下来的打算,工作是否有着落,回答“有”,那几句夸赞后,借口有事就挂了电话。回答“没有”,那就会进入第二个话题,有没有交朋友,先成家也是好的选择,仿佛是自己的孩子,言语间关切之意满满,本来不那么忧愁的父母备受感染,接着又是一顿夸赞,话锋一转谈些有的没的就结束了谈话。这些人的心思倒也是不难猜,纯粹看热闹,没别的意思。 还有一些远亲,平时没有走动,此间打电话来,多半是试探。评估一下你的价值,问问你的工作,看看在未来你对他而言,是否有用,以此来决定接下来对你的态度。 到不是这些人情世故让人生厌,只是心疼父母一把年纪还要忍受着世间的凉薄,冷清。而我,什么也没做错,就是在家几天就好像失了说话的底气,哎,只道是生活不易。 说起来,我本也不是找不到工作,只是心里多少迷茫,选择起来难免犹豫,总觉得很多时候,工作的方向决定了生活的大方向,选错了再改,即便能改,损失也是太大,故不能太过随便。可这些话是不好同外人讲的,讲也讲不清楚,说的人费尽口舌,可听得人向来只听自己想听的,说来说去就成了待业在家。 家中父母其实也是支持这种慎重做选择的决定的,知道我总也是有工作可以做的,心里也没有多着急。只是听多了这些问候,也就不耐烦了,看着在家的我,怎么看怎么不顺眼,多少有些嫌弃,这些个心酸,又能同哪个讲,也只能写下来,自己安慰自己了。 总之,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的日子是心酸且难熬的,在家的每一天都谨小慎微,为减少存在感,尽量做个透明人,只求片刻安宁。 第003章 2020年6月27日 回家的日子更多时候是和母亲在一起的,一起散步,一起种花,也会躺在一起玩手机,看到有趣的视频或者有意思的文章彼此分享,谈谈自己的见解,总的来说,这种慢下来的时光是难得的惬意。 当然偶尔也会争吵,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,常常吵个不停。某天突然说起什么,已经记不起内容,只记得母亲很大声,很气愤的说了句“怎么这么不懂事,怎么这么不省心,你小时候就这样,现在长大了还是这样。”这几乎是父母的口头禅,往日听得多了,没觉得这话有多重,可那天也不知道是怎么了,母亲的话音刚落,我的眼泪就不受控的流了下来。 “不懂事”,这句话母亲说出来的时候是怎样的心境,也许某些时候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焦躁,可伴随一个孩子长达二十几年的口头评价,更多时候只是一句心烦气躁的随口话。那作为被评价为“不懂事”的孩子,听着这句话长大的孩子,她真的只是听听,仅此而已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 我没有将这句话作为耳旁风,而是很用心的去理解母亲的这句话。回顾往昔,早在稍微能听懂这句话原意的年纪就开始拼命挣脱其中的束缚,可这么久了,还是被紧紧的缠绕,偶尔想起就觉得难以呼吸。 “不懂事”到底在父母的口中是什么意思,仔细回想,儿时只要做错事,学习成绩不理想,都会听到父母这样的一句话。为了父母口中的“懂事”,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,努力学习,不要出错,可即使如此,也好像并没有的到父母的赞扬,后来慢慢懂得,自己始终达不到父母的期许,在父母眼里,我始终是不够懂事的。那么又是什么时候开始,我觉得这句话不那么对,或者说父母这样定义我,我感到些许委屈呢?是我突然自然的斥责小一辈的孩子,他不够懂事,那瞬间,我好像明白了一些。 所谓的“懂事”,大概就是孩子做的事没有达到父母心中的标准,通俗点讲,就是没有顺了父母的心。这么说,好像听着有点寒心,可我仅仅只是根据自身经历,结合与父母多次交流所得,写下来,也只是觉得,像我这样被一句话压着长大的孩子,应该有很多。 想想那些年被定义的自己,多少有些心疼。为了让母亲高兴,做什么事,我的第一想法都是母亲希望我怎么做,买什么东西,我都不能很快做选择,很长一段时间,我都以为自己有选择困难症。直到上了大学,脱离父母的掌控,我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的时候,我才懂得,原来我不是不会选择,是不会替母亲做选择,我害怕自己的选择不是母亲喜欢的。 这真的不夸张,记得小时候被问及喜欢什么颜色,那时候也是大声的告诉母亲,我喜欢黄色,可母亲听后,只是同父亲说“到底还是个孩子,只有孩子才会喜欢这种幼稚的颜色。”小时候我们都盼着快点长大,摆脱幼稚,后来同样的问题,我都告诉对方自己喜欢蓝色。可是颜色哪里有幼稚成熟的区别。 记得还有一次同母亲去买手机,母亲看好了款式,在颜色上纠结了,店家问我喜欢哪一个,我记得很清楚,一款嫩粉色,一款天蓝色,那时候的我已经比同龄孩子早熟很多,根据母亲多年的思维与她当时的年龄,我选了更适合她的蓝色,店家顺着我的话,一直推销蓝色,母亲当时也很开心的买了那款大家都说好的手机。可是过了两天,她后悔了,她同每一个夸赞她手机的人说“听孩子的话买了个蓝色的,还有一款粉色特别漂亮,我心仪那个,她不懂事,人家为了卖这个颜色,一直推销,她也让我买这个,看她喜欢买回来了又觉得还是那个好,也不知道能不能换。”在她去店里询问得知不能换后,更是说了好几天。她的话是随口说的,但也是心里所想。我好像就是从那时开始,再也不愿意表达了,因为我不知道,怎么说话才能够不被责备,怎么做才能不犯错。现在想想,多么可笑的事。母亲不喜欢的颜色就是幼稚,没有坚持自己喜爱从众的做了选择就是我不懂事。 再后来我长大了,好多朋友觉得我的性格好,总是让大家很舒服。我自己也知道自己是那种讨好性人格,总是自己吃亏。可是哪有什么性格是天生的,都是后天环境造就的。我的好脾气都是常年在父母身边忍气吞声养成的。说起来,我其实从来都不埋怨父母,是我在成长中主动选择了迎合,写这些不过是一场自我反思和对教育的思考罢了。 那天突然奔溃,同父母诉说了这么多年的委屈,撕开自己所有的伪装,认真的问了一句“我到底哪里不懂事?”。父母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育问题上的诸多问题,母亲哭着告诉我,她一直觉得我长大后,很多喜好都随了她,这一点我并不想反驳,二十几年的刻意迎合,只要父母在身边,深入骨髓的下意识反应,都不允许我伤害一个母亲只是方式有问题的爱意。 写下这些的时候,我是很庆幸的。在我清楚的知道自己所受教育有问题,自己多年顺从不完全正确的时候,我勇敢的抗争过,更庆幸的是我的父母她们也在不断的思考,不断地反思改进。可我身边还有好多人,她们到现在还背负枷锁,艰辛的,麻木的活着。 我试图告诉一些人,父母也会犯错,教育应该是双向交流的结果,我们也有责任,不完全是受害者。当然,我的想法也不一定对,但我有认真思考,总会变得更好。 第004章 2020年6月28日 闺蜜和男朋友正式分手了,五年的感情最终还是走到了尽头。 这段感情我是从头到尾的见证者。男生是我的同系学长,为人处世很有一套,长相一般,但在一个男女比例失调的大学里,也是被很多学妹称作男神的人物。 大一的时候,参加校内活动认识了我这个闺蜜,那时她已经默默喜欢这位学长一段时间了。闺蜜是在迎新群里认识了这位迎新的学长,起初只是问一些校园生活相关问题,后来入校后军训,闺蜜崴脚了,发了朋友圈感慨生活,这位学长一声不响的托人把药带到了闺蜜宿舍。可能就是那时候,闺蜜开始了对他的特别关注。 我与闺蜜一见如故,虽然大家不在一个系,但每天都约着去图书馆。她与我说起这位学长的时候,我在同系的活动中已经见过这位校园名人并留了联系方式。初见学长觉得他很热心,很擅言谈,但隐约可以感觉到他身上生活顺遂留下的傲气,简单说,他就是那种我很佩服但又不会主动攀谈的类型。可闺蜜口中的学长,那是极好的人。谈起送药事件,言语中多是感激和女儿家的小心翼翼。 闺蜜的舍友我见过,都是父母惯着的公主,听她说,她崴脚后不能走动,没人帮忙打饭,连请假手续都是班长帮忙办理的。读大学,是她第一次离开家,崴脚后不敢给父母打电话,收到学长的药,是惊喜但更多是暖心,她很感激学长在她最无措的时候出现,让她不那么狼狈。 平心而论,换位思考一下,我可能也会很感激,但站在旁观者的角度,我并不那么欣赏这位有女朋友的学长的行为。也许是我有些狭隘了,他是个绅士,乐于助人,可我的第一反应,他并不是一个好的男朋友人选,后来的种种,都证实了我的猜想。 闺蜜是那种传统女孩,打听到学长有女朋友后就把喜欢放在了心里。某天听说他分手了,那个女生有了新的男友,她才终于下定决心去追求。那段时间,闺蜜陪他上课,陪他吃饭,她不是很会撩的人,就笨拙的看其他男生怎么追女孩,大冬天排很久的队买奶茶,和其他认识的男性朋友学打游戏,每天问我专业上的内容,做这么多,就希望和学长聊天的时候能多一些话题。学长明确的拒绝过,可闺蜜送出去的礼物却是照收不误。直到几个月后,他们在一起了,闺蜜仍然不见欢喜。问她,她也不说,很久之后我才知道,学长头颅内长了血管瘤,女友也是因此和他分手。闺蜜得知,每天不断安慰,没有半分嫌弃。学长寒心于前女友的凉薄,又感动于闺蜜的真情,冲动下决定在一起。可后来手术成功,这份感动过后,他开始不愿将就。 学长喜欢的是温柔可爱型,闺蜜是天真率直,脾气火爆的真性情。学长几天一次闹分手,闺蜜一直挽留,断断续续一直分分合合两年,我作为一个旁观者,并不看好这段关系。在校的时候,偶然遇见学长几次,几次他的身边都有其他女孩,我上前打招呼,他也不避讳提起闺蜜,与闺蜜说起,她只让我宽心,说是她都知道,只是朋友。后来学长去异地实习,毕业后又异地工作,两人都忙于生活,也不再闹分手。 我向来不干涉别人的感情生活,他们一起的五年里,我只在实习离校时和闺蜜学长一起吃过一次饭。那时他们已经在一起四年了,可我坐在那里近距离观察,却觉得他们之间的感觉好像还是初在一起,彼此还都端着。饭后我更担心了,每次和闺蜜聊起她的感情,我总想说些什么,但她总说一切都好。 闺蜜专业早我一年毕业,毕业后身边好多朋友都开始陆续订婚,有几个都已经结婚了。我担心她,每次问起,她都说工作不稳定,可我们心里都明白,工作从来都不是问题。学长大三就已经买房,两人家庭可没有任何负担,迟迟不提结婚,不过是学长无心结婚。 学长不是不结婚,他只是没有做好和闺蜜结婚的准备。他所谓的爱到难以放手,只是身边没有更好的。 闺蜜分手后很开心的发了朋友圈。 “一直不舍得放手,以为还爱着,原来只是习惯了,习惯去爱他。” 直到他们的感情结束,我仍然看不懂学长,偶尔会联系他问一些专业问题,他向来讲的详细,丝毫不藏私,从容淡定,一如当年初见。 闺蜜的这段感情故事波折到可以写本书,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,她不再避讳的笑着同我谈起的时候,他们的故事会以另外的方式续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