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第172章 原地驾崩   大明从慎重开始[1/2页]

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72章 原地驾崩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小说网] http://m.xbiqugexsw.la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严成锦坐上弘治皇帝的轿子,热到吐舌头,狗最热的时候也就这样了吧……



一个时辰后,终于到了良乡。



严成锦和李东阳站在轿子旁,等候弘治皇帝下轿。



萧敬喊了三声,里头也没反应。



严成锦连忙撩开轿帘。



只见弘治皇帝如烂泥一般,瘫软在座位上。



这该不会是原地驾崩了吧……



萧敬吓出尿来,李东阳也慌了,推了推弘治皇帝,丝毫不见反应。



“你……你这是什么轿子!”



“快叫御医!”



“良乡哪来的御医,叫大夫。”李东阳比较镇定。



严成锦看见一旁有个被打开的盒子,里头是迷药,怕是弘治好奇闻了一下。



臣都说了四遍了,你还要碰,朱家的人,果然都是好奇宝宝……



萧敬让厂卫把良乡的大夫都请来。



大夫看过后,没过多久弘治皇帝才悠悠醒过来。



“朕睡着了?”



严成锦等人跪在地上,齐声道:“臣万死!”



弘治皇帝却精神奕奕:“不怪你,朕许久没睡这么深了,这里是哪里?”



“良乡衙门。”严成锦道。



弘治皇帝走到衙门外。



窄小的街道,熙熙攘攘的车马和商铺,地上还有许多商贩叫卖,虽不比京城繁华,却同京城一样热闹。



再来良乡,其实严成锦也吓了一跳。



上回京城夜游,弘治皇帝见过这样的景象,诧异:“流民都去哪儿了?”



“在良乡西南的草棚。”



严成锦带着弘治皇帝,顺着街道走到头,再往西走,大约走了一里路,鼎沸的人声抛在身后。



只见,这里有许多工坊。



衣裳褴褛的流民,卖力干活,瞧见张知县,连忙跪地行礼。



弘治皇帝环顾四周:“这些工坊,能养活几万流民?”



“先帝重农而轻商,是认为耕种才可以养活百姓,此举并无不妥,只是,商人亦能养活百姓,工坊给流民们发工钱,流民虽然无田地,却也可以用工钱来买粮。”



“工坊一日给他们发七分钱,足以养活一家几口人。”



良乡的工坊,做不到为每一个流民提供岗位。



但一户只要有一个人在工坊干活,领到的工钱,足以养活一家人。



严成锦请奏取缔赈济,就是想让弘治皇帝来良乡一趟。



他猜,弘治皇帝这次来,是想看看顺天府的流民安置得如何。



推行新商制,得先让弘治皇帝信服,而让他信服的唯一办法,就是亲眼所见。



今日定然会在他心中留下极深的印象。



李东阳问道:“良乡新税收纳银子,为何还有如此多商贾来良乡做买卖?”



“这个还是由张大人来说吧。”严成锦有意让张贤露露脸。



张贤躬身:“良乡虽然推行新法,所纳的银子却不多,相比所纳的银子,商贾们在这里开店做买卖,赚得更多,所以才愿意来,连江南的商贾也会来良乡采办。”



良乡新税收银子比例低。



这样一来,商人不会排斥,虽说收得低,却能实打实收上来银子。



在朝为官,家里做买卖的大有人在。



动了士绅的利益,就是动了朝中大臣的利益。



变制,但不加价。



严成锦在良乡推行新法前,经过深思熟虑,才命张贤改税制。



弘治皇帝方才便注意到了张贤:“你是这里的父母官?”



张贤受宠若惊,朗声:“臣张贤,正是良乡县的父母官,陛下在此,臣想弹劾两人,一是宁寿侯张鹤龄,二是长宁伯周彧,得良乡投献之地,多达近万亩之数,还请陛下做主,将这些良田归还良乡!”



严成锦吓了一跳。



张贤比想象中的还莽!



张鹤龄和周彧的田地,是谁批的?还不是弘治皇帝。



第172章 原地驾崩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