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第120章 汉王爷:建几所书院都不可以吗?   大明:家父永乐,永镇山河[1/2页]

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20章 汉王爷:建几所书院都不可以吗?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小说网] http://m.xbiqugexsw.la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乾清宫。



龙椅旁边,朱高煦坐在了小板凳上面,听着群臣的汇报。



朱棣走了,带着五十万大军,心满意足地北伐瓦剌去了。



他倒是走了,剩下这一堆烂摊子,却要朱高煦来收拾。



毕竟他这个汉王殿下受命监国,真要论起来临时地位比太子爷还高。



此刻朱高煦正生无可恋地坐在小板凳上,没有召开正式的朝会,只是在京的文武官员聚在一起,勉强算是一个小朝会。



吏部和礼部汇报了一下明年开春科举大考的准备情况,事关春闱大考,朱高煦不得不重视。



洪武元年,刚刚登基的太祖朱元璋,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,就深刻地认识到开展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。



治国以教化为先,教化以学校为本。



由于早年失学,在戎马之间,太祖朱重八也不忘恶补学业,在他身边聚集最多的就是知识分子。



因为他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,吃了太多没文化的亏,所以老朱一举奠定了大明朝“养士取士”的基本国策。



想着,朱高煦就忍不住暗自赞叹,为老朱同志点赞。



人家一边打仗,还一边忙着学习,这才成功开创了大明朝的基业,甚至打造了一个洪武盛世。



大明太朱元璋,开局一个碗,当过乞丐要过饭,做过和尚撞过钟,参加义军造过反……可谓是元末群雄里面出身最惨的人。



群雄并起,逐鹿天下,最终却是他朱元璋戡乱摧强,剪灭群雄,得了天下!



太祖爷朱元璋,不愧是千古一帝!



经过洪武朝不断地完善举制,现在永乐朝的贡举制十已经分完备。



乡野间有社学负责启蒙,地方上有县学、州学、府学,成绩优秀者经选拔送至京师,入最高学府国子监进学修德。



大明办学之盛况,远远超过了唐宋时期,诚可谓是“四海之内,学校如林,庠序盈门”。



不过大明学校虽多,学的却都是程朱,读的也都是程朱。



现在整个大明朝,尤其重视科举,几乎垄断了官员入仕的途径。



但是这他娘的科举考试内容,却全都是程朱典籍,什么朱文公的著作,什么《四书五经》。



考试内容都给你限定死了,可想而知天下学子会学什么了。



程朱理学啊!



朱高煦想起这个东西,忍不住叹了口气。



这玩意儿虽然有利于稳固大明朝的统治,但它对百姓的毒害可是深得很呐。



一想到这儿,汉王爷扭头看向了礼部尚书吕震。



“老吕头,我大明现在可有什么书院?”



这吕震是永乐大帝朱老四的宠臣,同样是个阴险卑劣的小人,靠舔得朱老四开心,这才坐上了礼部尚书的高位。



不过这家伙记性那是相当的好,上朝奏事从不备份,可以说是过目不忘。



吕震闻言一愣,下意识地摇了摇头。



“汉王殿下,朝廷大力开办官学,为天下学子开辟出一条毫无阻碍的求学之路,谁还愿意自个花钱去那些民间书院啊?”



“而且想要科举入仕,就必须学习朱文公之学,如此条件之下,自然没有学子去书院求学了。”



果然如此!



朱高煦听到这话,忍不住叹了口气。



在大明朝,程朱就是天王老子,其他儒家学说那都是弟弟。



而且一旦出现新学说,都会被程朱信徒驳斥为歪理邪说,扼杀在摇篮之中,以此稳固程朱的正统地位。



第120章 汉王爷:建几所书院都不可以吗?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