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第162章 这老哥的脸也太大了   英伦文豪[1/2页]

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62章 这老哥的脸也太大了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小说网] http://m.xbiqugexsw.la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布莱雅路。



夏目漱石身前的桌面上摊开着《镜报》,



他正仔细阅读今天的访谈版。



另一边,陆时在投喂吾辈。



结果,小家伙嗅了嗅眼前的鸡胸肉,露出无聊的表情,甚至还很夸张地打了个巨大无比的呵欠,就好像吃腻了。



陆时揉揉吾辈的脑壳,



“你啊,是越来越挑嘴了。”



吾辈:“喵呜~”



旁边的夏目漱石从报纸中抬起头,好奇地问:“陆,你说吾辈为什么会越来越挑嘴?”



陆时想了想,回答:“不饿。”



夏目漱石哈哈大笑道:“你这个回答也太简单了。不过也是真理。”



陆时说:“伱看外面那些野狗,饥饿是常态,所以食物充足时必然会一次性吃到撑,也没什么固定饭点的说法,咱家这个小祖宗一天三顿按时吃饭,反而违反自然常态。”



说着,他将吾辈抱起来,



“不饿就别吃。”



没想到,话音刚落,吾辈就猛地前扑,叼住了鸡胸肉,“呜喵呜喵~”地大嚼特嚼。



陆时:“……”



夏目漱石:“……”



两人一阵无语。



过了几秒钟,陆时才摊手道:“刚才的话当我没说。对于吃货,这个世界上就没有‘不饿’的概念。”



吾辈可爱地眨眨眼,跑到了床底下。



陆时伸了个懒腰,看向夏目漱石,



“如何?”



说着,对桌子上的《镜报》点了一下头。



夏目漱石说:“这个新的访谈版确实颇有些新意,可惜只有文字,看不到受访人的表情,也听不到语气,否则,真实性一定更强,文章也更让人信服。”



陆时听了偷笑,



对方说的其实是电台或电视节目,



当然,那些也是能作假的,甚至应该说,作假才是常态。



但媒体人不会承认,



他们只会说,自己这么做并非作假,而是筛选,至于对受访人、访谈选题的筛选有没有倾向性,懂的都懂。



夏目漱石继续道:“陆,关于‘二次创作’,你是怎么考虑的?”



他的语气透着一丝丝严肃。



陆时愣了半晌,才想起《我是猫》和霍夫曼的《公猫摩尔之人生观》之间存在官司。



他说:“我跟公主殿下的想法差不多。”



电工大刘就明确地表示过,国内外的作家大概率都不喜欢二次创作,



他还以《三体》举例,认为里面有一个很容易拓展的主线,即云天明与三体文明的故事,没想到的是,有作家用这段剧情进行了同人创作,直接把路堵死了。



大刘对此很无奈,



其在接受采访的原话是:“当时也是没有经验,就留着以后准备写一个平行,现在就没有办法去写了。”



这里说的“没有经验”,应该指的是没预料放开版权的后果,



从这句话不难判断,大刘可能是后悔了。



夏目漱石沉思,



“这样啊……”



陆时摊手,



“不过,这种事对版权方来说本来就有利有弊。二次创作有很多是出于对原作的喜爱,有时候甚至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关注原作,就比如这次的《简·爱》漫画。当然,那不能算二次创作,而是合理改编。”



改编不是乱编、



戏说不是胡说,



从总体上看,《简·爱》漫画是很成功的。



夏目漱石又问道:“那么,对于这种事要怎么判断呢?”



陆时轻笑,



“其实,说来好笑,这既不是文学问题,也不是法律问题,甚至不是道德问题,反而是商业问题。如果二次创作的作者挣不着几个钱,还能为原作增加热度,版权方大概率睁一只眼、闭一只眼。”



夏目漱石点点头,



不过,看他还在思考的严肃模样,似乎是对这件事还有些想法。



陆时宽慰道:“你别想那么多。就比如《魔戒》,甚至不能算《尼伯龙根之戒》的二次创作,要说相似,只能讲‘两枚戒指都是圆的,这是唯一的共同之处。’”



这一句托尔金原话。



夏目漱石叹气,



“陆,你可真是了解我。知我所知、想我所想。”



陆时摆手,



“你走!我可不是王尔德先生。”



知道是玩笑,夏目漱石配合着做了个嫌弃的表情:(ˉ▽ ̄~)切~~



陆时借机换了个话题,



“说起来,我还是更关心各大报纸是怎么报道潘克赫斯特率人‘围攻’《镜报》总部的事。”



夏目漱石回答:“你看看这个吧,相对客观。”



递过来的是《每日电讯报》。



陆时翻着,读出原文:





‘女性运动势成燎原,她们中的不少人集结起来,在公共领域里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诉求,进而感染更多的人。’



‘过去,大部分诉求反应在政治、经济权利上。’



‘而昨天,她们也勇敢地表达了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想法,这种改变则体现为一个更为自信、独立和追求尊重的群体的出现。’



……





总体看下来,文章没有拉踩。



但陆时还是看得直头晕,



他甚至已经不知道《每日电讯报》到底是偏自由还是偏保守了。



神奇的是《每日电讯报》还高度赞扬了《嫁人》,认为这首诗描绘的爱情跟那些动辄扔燃烧瓶的女权主义者不同,温和又不失传统标榜的社会道德。



这是很有趣的现象,



一方面,女性看到了诗歌中的爱情观,要独立,无须终身不嫁,只要不做男性附庸的金丝雀便是;



一方面,男性看到了女权主义也可以是温和的。



双方妥协,让人想到著名的“开窗理论”,



鲁迅先生说:“中国人喜欢调和折中,你觉得屋子里太暗,需要开一扇窗户,大家一定不允许。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,他们就来调和,愿意开窗了。”



但从事实上看,不光中国人如此,英国人也如此。



陆时忍不住抿唇偷笑,



看来,自己的出现加速了版本更迭。



他放下报纸,问道:“夏目,《泰晤士报》怎么说?”



夏目漱石回答:“还是老样子呗~巴克尔主编怕是想跟《镜报》斗争……”



话音未落,外面传来了敲门声,



“陆!”



是萧伯纳的声音。



陆时有些惊讶,过去开门,看到萧伯纳站在门口,便说道:“老萧,我记得跟你说过今天会去阿德尔菲啊。难道是有什么急事吗?你必须亲自来一趟?”



萧伯纳对陆时眨眨眼,随后微不可察地朝右手边点点头,



之后,他缓缓让开。



另一位白人男性出现在了门口。



第162章 这老哥的脸也太大了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