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大结局   英伦文豪[1/2页]

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大结局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小说网] http://m.xbiqugexsw.la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终究还是到了完结的时候。



¥¥¥¥¥¥¥¥¥¥¥¥



惫懒货?



“师姐,你说这话我可就赞同了。”



陆昀拿起茶杯,笑道:“我父亲确实是能躺着绝不坐着,能坐着绝不站着的主。”



梁思顺忍不住嗤笑,



“好好好~你算是看明白了。”



她沉吟片刻,



“今年的诺奖,该轮到师父了吧?”



陆昀说:“其实早就轮到了的。诺委会内部主要有两个反对意见,一是诺贝尔文学奖和化学奖毕竟不同,由同一人得奖两次,显得像全球文坛凋敝了似的。”



江山代有才人出,



因为两次世界性大战的刺激,无数精彩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,



有反思的、有伤逝的、有激昂向上的……



但是,



“老师傲视文坛。”



梁思顺真诚道:“诚然,有才情者不在少数,但论质量、论数量,老师都是无可争议的第一。”



陆昀摊手,



“那就不得不提第二个原因了。就像你所说的,他是个惫懒货,不愿意去现场领奖,嫌路途长、嫌麻烦。”



梁思顺:“……”



竟无言以对。



过了良久,她才叹气,



“是啊,老师现在对这些身外名已经不甚在意了。”



很长一段时间,陆时饱受争议,



有人说他是投机者,



比如《镜报》能够成功,是因为首发版写了维多利亚女王的讣告,



一个中国人,跪舔英女王,



这不是投机是什么?



还有人说他沽名钓誉,



王尔德离世时,他写诗歌哀叹;



左拉离世时,他前往法国参加葬礼,演讲悼词;



……



这些人,跟陆时毫无交集,



连死了都要被蹭热度,何其可怜?



越来越多的人质疑陆时。



但是,他在这方面竟然也是惫懒的,连解释都懒得解释。



终于有人看不下去,



首先是让《曼彻斯特卫报》改名《卫报》,将之发展为全球性报纸的伟大编辑斯科特在退休时站出来发声:“陆和王尔德虽不认识,但是神交已久。”



这种话当然不能将谣言压下去。



于是,斯科特一怒之下,联合《苏格兰人报》向陆氏博物馆进行捐赠,公开了王尔德临终前写给陆时的信。



那些说陆时蹭流量的人瞬间成了小丑。



至于很多人质疑陆时投机的问题,解决得更是简单粗暴,



战争结束第二年,故宫博物院忽然展出了修复后的《女史箴图》,



当然,不可能是原作,



而是乾隆皇帝所藏的唐代摹本,



但珍贵程度无需赘言。



在展品的立牌上,用鎏金工艺烫了八個小字:



——



陆时惠赠



功在千秋



——



要知道,立牌上的其它介绍《女史箴图》的文字,都是普通机打的楷体黑字。



只有那八个字,做了鎏金的工艺,



更重要地,不是机打,而是伟人所题。



八个字,



言简意赅,却是啪啪打脸。



之后,故宫博物院又公开了清单,



人们这才发现,陆时捐赠的文物竟多达百余件,像《女史箴图》那样的无价之宝都有十二件,



其数量之巨,让人震惊。



由于陆时带动,更多的海外华人加入到捐赠队伍中,



甚至连海外侨胞总会也掺和进来,拿出的三十多件捐赠品千奇百怪,



其中,还有陆时的真迹!



但不知怎么回事,在后来的清单中,那件书法作品被摘了出去,



外界盛传,陆时得到消息后,连夜跑去纽约,在司徒美堂家门口跪了三天三夜,苦苦哀求安良堂别捐出自己的书法作品。



当然,传说只是传说,当不得真。



类似的事越来越多,



大家忽然意识到,陆时或许是投机者,



但他若不投机,又如何在那样的时代立足?如何为国家保下如此之多的文化财产?



投机不过是忍辱负重的表象。



那些说陆时是投机者的,也成了小丑。



可惜,人心总有幽暗,



人们发现陆时这里黑不动,便会从那里下手,



谣言和诋毁始终不断。



梁思顺说:“我想,老师或多或少该站出来解释一下。总不能在维护名誉的问题上也做个惫懒货。”



陆昀笑了笑,



“父亲不介意的。他常跟我说,‘大家现在喜欢打倒权威,是好事。至少,比清末民初的时候要好。’”



“啧……”



梁思顺微微咋舌,



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吐槽自家老师。



她摇摇头,岔开话题:“那,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,老师会接受?”



陆昀摆摆手,



“他不会去的。”



梁思顺不由得笑,



“那就是要拒绝咯~”



以诺奖现在的权威性,没道理会颁给一个不到现场领奖的人。



……



瑞典,斯德哥尔摩。



瑞典文学院。



安静的会议室中,十几名院士围坐一桌。



有人提议:“既然名单已经制定好了,那就发出去吧?”



但现场的氛围有些压抑,



没有人回答。



十几名院士全都看着常务秘书——



卡尔·大卫·阿夫·威尔森。



几十年了,他稳坐在那个位置上,已经成了瑞典文学院的精神图腾。



大家在等着他做决断。



老态龙钟的威尔森左右看看,目光又垂下,锁在那个名单上。



会议室里又安静了,



“……”



“……”



“……”



没人吭声。



就在大家误以为威尔森睡着了的时候,他忽然开口道:“我注意到,上面少了一个名字。在世界文坛,无视那个名字,相当于抹除20世纪之后的文学发展。”



他说的是谁,大家都知道,



Lu,



那个伟大的作家。



问题在于,



“我确认过了。”



有人说:“伦敦那边的意思是,Lu不会来现场领奖。”



其余人跟着劝说:“老卡尔,诺奖有诺奖的尊严。诚然,颁给Lu是最合适的,但是他不来现场领奖,会让组委会难堪的。”



“难堪?”



威尔森呵呵笑,



“你对这个词的理解过于浅薄了。”



他环视一圈,心中感慨,



那些老家伙都离开了。



现在这些后继者,没经历过1901和1902年两次诺奖,对真正的“难堪”一无所知。



当时,Lu风华正茂,把诺奖差点儿折腾得散伙。



威尔森又看看自己的手背,起皱严重,就像一个被抽走了水的干尸的手,



心里叹气,



今年的诺奖,或许是自己的最后一次了。



他说道:“加上Lu的名字吧。”



“这……”



现场诸人面面相觑。



他们都很清楚,加上Lu,就意味着其他人必然陪跑,



所以,当初始名单发给各大学后,就可以跳过中间环节,直接准备年底的颁奖晚宴了。



大结局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