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第188章 海贸啊  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[2/2页]

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88章 海贸啊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小说网] http://m.xbiqugexsw.la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“百姓有钱赚,就会想办法去研究,怎么更好更快的织布……”



“瓷器作坊就会想办法降低成本,烧制出更好的瓷器。”



“种地的百姓,为了抽出更多时间去做工赚钱,就会想办法提高耕种效率……”



“虽然我们还是未能解决,分配端的问题,却完成了开源。”



“通过开源,让百姓有更多的机会赚到钱,有钱就饿不死。”



“而且问海商收税,要比问士绅宗族收税更容易。”



“只要朝廷将港口控制住,就可以直接问进出商船收税。”



“巨额的税收,能有效缓解朝廷的财政压力。”



“而有了钱,朝廷就可以养一支强大的水师。”



“海商为了保证自己安全,也会主动向朝廷举报倭寇、海盗的情报……”



“到那个时候,军民一心,区区倭寇弹指可破。”



朱元璋很是意动,不过却还保持着清醒,说道:



“你的设想不错,也可以试一试。”



“不过眼下大明正值内部革新的紧要关头,开海之事过几年再说吧。”



陈景恪倒也不失望,眼下确实不是合适的时机:



“臣明白,所以只是想提前了解一下相关情况,做到心中有数。”



“免得将来真的要开海了,什么都不懂。”



朱元璋点点头,说道:“行,咱知道了,你们去吧。”



陈景恪和朱雄英二人就来到大善殿。



里面的藏书其实并不多,大约也就三五千部的样子。



大多都是各种史书、应用类书籍。



比如《战国策》、《史记》、《太平寰宇记》、《熙宁使虏图抄》,以及各种兵书等等。



诗词歌赋、传奇之类的,反倒是非常少。



在其中一个房间,陈景恪看到了那副大明混一图。



比起前年看到的版本,这一幅多了许多内容。



不过大多都是陆地部分,海洋方面的很少。



没办法,至少现在大明的重心还是在陆上,对海洋的重视程度是很低的。



找到大善殿管事,让他取来相关书籍,两人就翻阅起来。



两人的关注点不尽相同,朱雄英更关注海贸、海战这一块。



陈景恪更关注造船业的发展。



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,想拓展海洋空间,必须要有合适的船。



至少在现在,中国的造船技术还是世界领先的。



能造出长一百五十米、宽五十米左右的大船。



并且拥有完整的造船工艺,从设计到施工,技术都非常成熟。



造船不是有技术就行,还要有材料。



造船需要的木材,是非常苛刻的,要求具备耐腐蚀、防水、稳定等特点。



这种木材基本都属于名贵木材,生长周期长。



前世网上就流传一个梗。



十八世纪,丹麦的舰队被英国给毁灭。



他们想要报仇,可是没材料造船怎么办?



只能自己种。



于是他们就种植了九万棵橡木,期待着成材后打造海军报仇雪恨。



结果一直等到二十一世纪,这批树才成材。



至于报仇的事情,早就成过眼云烟了。



虽然这个梗不知道是真是假,但也能看得出,材料是多么的重要。



而且这些树不是砍下来就能用,还要花至少两年时间阴干,然后才能用来造船。



中国突出一个地大物博,传承久远。



船木?有,种类还很多。



各种储备木料,也非常多。



历朝历代的皇室,都会储备大量木料。



主要是用来造宫殿的,但很多也能用来造船。



各大船厂储备的木材就更多了。



尤其是元朝,对海运是非常重视的,储备有大量的船木。



所以,大明想发展海洋,优势是非常大的。



但也有缺点,主要来自于船型上。



中国古代更重视陆地,造船首先是为了内河运输。



所以船型较宽,船底较平。



这种设计吃水浅,能最大程度的增加载重量。



但在风浪大的海洋上,这些优点就变成了缺点。



吃水太浅,遇到风浪容易翻覆。



这也就导致,没办法在外海航行,只能在靠近陆地的内海走。



从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就可以看出,走的基本都是内海航道。



只有在风浪较小的海域,才会走深海。



唐朝时期,中国和日本第一次海战,白江口之战。



因为要进入深海区域,大唐直接给所有参战的将士加了一级军功。



不管最后有没有参与作战,只要出海了,全都给军功。



足见平底船出海的危险性有多高。



所以,想要拓展海洋空间,就必须在船型上做出优化。



至于优化方法,陈景恪虽然不懂造船,却也知道海船的大致形状。



缩窄船的宽度,将船底设计成V型或者U型。



前世中国的主要战舰,基本都是U型底。



陈景恪就将这些想法都记录了下来,找机会告诉船工,让他们去设计新船好了。



以大明当前的技术积累,造出海船并不难。



到那个时候,大明才真的是被插上了翅膀。



这天,陈景恪正如往常一般翻阅资料,就见一个内侍过来通报,永昌侯有请。



说是一个姬妾即将临盆,让他过去坐镇。



陈景恪算算时间,好像确实到了预产期,就连忙起身准备去永昌侯府看看。



蓝玉这俩孩子,可是倾注了他不少心血,一定要去亲眼看着才行。



朱雄英一听有热闹可看,也要跟着一起去。



两人一起找朱元璋请假。



老朱自然二话不说就准了,并且还开玩笑说道:



“若真是儿子,景恪你这送子伴读的名头,就坐实了啊。”



陈景恪也有点哭笑不得,但貌似确实会这样啊。



蓝玉的这俩孩子还没出生,就有人喊他送子伴读了。



这要是真生出儿子,不知道会传成什么样子呢。



俩人一起来到永昌侯府,刚进门就见蓝玉欣喜若狂的大喊大叫:



“我有儿子了,我有儿子了。”



(本章完)



第188章 海贸啊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