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第一百八十一章 清军进攻大同府,救民军东渡黄河   我以天赋聚权柄,铸天庭[1/2页]

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一百八十一章 清军进攻大同府,救民军东渡黄河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小说网] http://m.xbiqugexsw.la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在救民军大败林丹汗,押解俘虏返回长城以内的时候,皇太极穷追一个月的时间,也终于是赶到了归化城。



而这个时候,时间已经是来到了五月中旬。



再来到归化城之后,皇太极等人这才是知晓了,林丹汗如今已经跨过了黄河。



在与众人商议之后,皇太极最终还是决定,这次的征讨林丹汗,便就到此为止了。



如果追过黄河,进行劳师远征,难免不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意外情况。



先不说明军会不会突然出击截断他们的后路,就只是漫长的补给线,就是一个极大的问题。



后金可不是大明,哪怕到了王朝末年,也有将后金拖死的底蕴。



在决定停止追击之后,皇太极便就率军进驻了归化城。



看着天空之上七零八落,淡如薄雾的明黄光辉,以及铺天盖地的灰黑之气,皇太极眉头深深的皱起。



越想,皇太极越觉得有可能。



群臣集议奏云:“我师此来,已近明境,即先取蒙古部民,复入明地,以图大事,诚为上策。”



否则的话,笼罩那样强盛国运的地方就在身边,实在是让他有些坐卧难安。



难道,这是林丹汗准备彻底放弃黄河以东地区,不再将这里算作领土了?



苦思不得其解,皇太极最终还是决定派遣探马探查一番。



不知道这林丹汗是个什么情况,这国运怎会变成了如今这般模样了?



如此,随着时间的流逝,民怨渐消,国运渐盛,社会秩序自然也就重回正轨。



不过,除了需要派人探查黄河以西,林丹汉西迁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情之外,他也要思考一下,接下来应该如何。



当然了,在这样的环境中,同样也能够诞生出意志坚韧,出类拔萃的人才天骄。



然后又因为西迁,导致民怨四起,各部族离心离德,所以才会民怨冲天吗?



但是,这个过程之中的收获,却并没有达到预期。



国运以及民怨之气,便就相当于灵性层面的环境不同,人的精神也是会受到影响的。



如果这次耗费巨资征伐林丹汉,并没有获得足够的利益,那么他们必然心生怨怼。



各个部落臣服大清,那是因为大清强大,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利益。



而这样的人才天骄,往往就能够臣服一批人,打破固有秩序,压下所有不服,重新建立良好的秩序。



事实上,虽然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。



此时的皇太极,或许对于国运、民怨之气的认知,尚还没有这么深刻。



但是更多的,还是林丹汗临死之前,将国运抽的太狠的缘故。



而最终的商议结果自然是,进攻比邻归化城的大同以及宣府。



一二十万大军攻伐林丹汗,虽然逼的林丹汗西迁了。



如果大清一直强大还好,一旦大清出现疲态,这些人就有可能反扑。



自然而然的,民怨之气冲天的地方,自然容易滋生混乱。



就像你住在窗明几亮的别墅,和住在逼仄脏乱的三尺蜗居,心情能一样吗?



所有的国运被近乎抽取一空,剩下的自然全是灰黑色的民怨之气。



难道就因为西迁,所以便就国运消散了?



五月十三日,皇太极召集大贝勒代善、贝勒莽古尔泰及诸贝勒,还有满洲、蒙古、汉官等等,商讨接下来的行动。



哪怕他自信,大清能够在他的治理下一直强大。



易怒易暴,动辄打架斗殴等等,那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。



只是一河之隔,国运的变化怎会这般大?



难道因为林丹汗带走之人,全都是完全忠诚于他之人,对其没有丝毫怨言,这才使得国运无比纯净吗?



可是,国运乃是一个整体,就算各地有所不同,但也不该差距这么大吧。



所以他对于鞑靼土默特国运民怨之气的变化,也还算能够接受。



但是,一些能够避免的事情,还是避免的好。



或许这并不能直接影响人的思维意识。



看着下方群臣,皇太极淡淡的说道:



“我等原征察哈尔至此,察哈尔不能御而遁,追之无益。



如此,便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。



最终造就的结果就是,五浊恶世,民怨沸腾,铺天盖地。



在历史上,皇太极真正进攻大同、宣府的时间,应该是1634年的崇祯七年。



但是根据华夏古老传说,以及他自己对于两者的观察与感悟,也能了解个大概。



但是,这可不代表就真的没有任何影响了。



但是,那黄河的西面,又是什么情况?



皇太极神色凝重的看向黄河以西,纯净的明黄光辉笼罩天地,阻断了他的所有探查。



而混乱的地方,也更容易滋生负面情绪。



今我兵马疲惫,其暂旋师,以俟再举乎?



抑先取蒙古部民,复入明境乎?



二者孰便,尔诸臣可定议以奏。”



而且,不管是国运还是民怨之气,那都是众生灵性汇聚。



而现在,却是提前了两年的时间。



这其中,便是因为这方世界拐上了灵气复苏,超凡兴起的原因。



皇太极可是组建了为数不少的超凡部队的。



随着自身实力,军队实力的提升,皇太极自然是信心大涨,最终做出了进攻大同宣府的决定。



五月十八日,皇太极又向着两翼领兵的诸位贝勒下令:



“若俘获者多,可携则携之,不能尽携则任诸将酌行。



凡诸贝勒所俘获者,酌分羸马之兵留守,仍深入其地以扰之,俟旋师时,可纵焚其庐舍粮糗。



朕驻归化城以待。”



总之,皇太极的意思就是,进入大明劫掠的军队,能抢多少就是多少,不能带的就任凭将士自行处理,



第一百八十一章 清军进攻大同府,救民军东渡黄河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