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彻其人 一 我自小长在草原上, 无拘无束,自由自在惯了 我依稀记得,和阿翁一道坐在郅居水旁,听他讲诗经·国风时的样子, 因为起的太早,我的脑袋总是昏昏沉沉的,恍惚中听到他讲“式微,式微,胡不归” 我听到他轻轻地叹了一口气,鼻子皱起来,鬓角的白发也被风吹乱。他仿佛注意到了我的不专心 却没有如同往常一样教训我,只是默默的又叹了一口气,把目光放到不远处的一株韭花上。 我这时候也有些不好意思了, 便假装这些内容十分有趣, 说道“阿翁,这人既然如此想家,为什么不回去呢” 他一怔,随后慢吞吞的吐出一句: “阿彤,这世间诸多事,最怕身不由己” “以后你就明白了” “身不由己?” 我垂下头,这下真的困惑了,缠着他问个不停。 他却摆摆手走远了。 人们都说,阿母出生之时阿翁已经是两鬓斑白了。 这么多年过去了,倒也没什么变化。 阿婆是典型的匈奴贵族人家的女儿,她身材高大,面色红润,喜欢舞刀弄枪,说话做事都不拘小节,和阿翁描述中的女子该有的仪态大相径庭。 阿翁就不一样了。 他高鼻深目,浓眉大眼,身材单薄而颀长,又饱读诗书,年轻时定是个风度翩翩的美男子。 他总是一个人待着,大部分时候手里拿着一卷书,待人温和,却又不过分亲近,好似没有人能走进他的内心。 我不知他们如何相遇,也不知他们如何交流,只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看得出阿翁越来越孤独。 他有时坐在山坡上望着着南边,一个人可以待上一天。 二 我又做梦了,梦里好似回到了郅居水旁,看到了嫩黄的韭花,和被风吹起漫天飞舞的蒲公英絮。 阿翁一如以往的坐在我身旁,我看到他起身离开,想叫住他,他却头也不回的走了。我被不知什么东西困住,动弹不得,只能看着他的背影变得越来越模糊。 “阿翁”我这一声带着些许哭腔。 “你在哪儿” 都雅这时候走进我的房间,我赶紧擦干脸上的泪水。 “阿彤公主,这是大阏氏派人送来的请柬,过两天就是春祭了,她点名要你出席呢。” “祖母还说了别的么。” 都雅仿佛想起什么似的,嘴角咧开,露出尖尖的小虎牙,颇有几分得意的神情,说道“还说让你穿上她送的兔绒小袄,让族人们见识见识我们呼伦河畔最美的姑娘呢。” 我被她的样子逗笑,咧了咧嘴角。 忽然又想到昨晚的梦,便正色问她: “还是没有我阿翁的消息吗。” 只见她变得吞吞吐吐的,好似知道什么又不敢说。 “公主,右贤王下了令,谁都不能再提起苏大人” “违…违令者斩” “公主,还是先洗漱吧,我去帮您准备早膳。”说完便匆匆逃走了。 匈奴的前任单于是我的祖父,大阏氏是我的祖母,我阿父是他们最小的儿子。因着阿婆的缘故,我阿母自小就与王廷里那一帮孩子关系亲近。 阿父和阿母当了十六年的玩伴,才终于互相表明了心意。祖父祖母和阿婆倒是乐于见得这门亲事。只有阿翁听了之后不大高兴,独自一人跑到郅居水旁站了许久。 三 春祭如期在二月举行,彼时已近年关,却还是没有我阿翁的消息。 我向祖父祖母见过礼后,呆在自己的座位上盯着盘子里的水晶葡萄发呆。 表兄走到我跟前 “好久不见,彤妹。” 几月不见,表兄还是那么风度翩翩,听闻前几日他去边境收贡,带回来了不少好东西,不知道他有没有我阿翁的消息。 我想着想着有些入了神,目光不由得在他脸上停留的久了些。 这时我听到旁边传来一声咳嗽。 沈彻不知什么时候坐到了我身边。 整个王廷里,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我祖父收养的乌孙太子沈彻 他小时候性子活泼的紧,三天两头的来找我玩,一声声阿彤的不厌其烦的叫着,追在我后面。 在我十六岁的时候,王廷举办了一次狩猎,头名可以得到汉王朝进贡的东海明珠。他想着我一定喜欢,便拼了力气想要夺回来。 那天,他如愿以偿地猎到了最多的野物。 我还记得他进了大伯的王帐领赏,出来时的脸色却不大好。 他最后也没有把明珠送给我。 我想着他定是改变了主意,舍不得了,便没跟他计较。只是那之后,他再也没来找过我,每次见面他也都刻意避着我。 我不知道大伯是否跟他说了些什么。但我也乐得清闲,便装作不甚在意。 “哈哈,好久不见啊表兄,你最近可好”我挤出一丝微笑,试图掩饰自己刚才走神的尴尬。 表兄先是看了旁边的沈彻一眼,又转向我,笑道:“都好,都好。” 表兄走了以后,我煞有介事的瞪了沈彻一眼,以表示对他的不满。 他却出乎意料的没有什么反应,只是淡淡的举起杯子,灌了一大口酒。 大伯早就有意让沈彻领兵攻打月氏。不知今日算不算为他饯行。我一直知道他和月氏之间的血海深仇。大家都说,沈彻是祖父精心培育的一头狼,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将月氏这个心头之患一举除掉。 我不知道沈彻怎么想,我总归不愿成为别人的一把刀,哪怕是让敌人血洒当场,也要先受最多的苦和累。 想到这,我望着他的眼神里不由得多了几分心疼。 他仿佛注意到了我的目光似的,转头抿嘴一笑,脸上有几丝不自在的神情一闪而过。 他用打趣的目光望着我。我赶忙看向别处。 “你又听谁胡说八道了吧,”他道。 我一转头,便对上了他那双清亮温润的眸子,这双眸子的主人变得与两年前截然不同。或许这样的冷静自持才是真正的他。 “我…你别自作多情了。”我移开视线,嘴上赌气道。 他也不说话,面上带笑,转过身继续喝酒。 四 一连数月,我还是没有听到任何人提起阿翁的去向,心中十分着急。我跑去问姑丈,他从前与阿翁交往甚密。 姑丈先是将周围服侍的人都支了出去,而后用手指了指南方,意味深长的看着我。 我起初先是不解, “阿彤,我只能帮你到这了,要不要去,就看你自己了。” 南方,那不是中原汉朝的辖地么。难道阿翁在那儿? 我拜别过姑丈,满怀心事的走了出去。 推开帐门,沈彻正在不远处等着。 我走上前去。 “你来这里做什么?” 他也不作回答,脸上又多了几分不自在的神情,伸出手来,说:“上马” “去哪儿啊” 他将我的腰一览,我便翻身坐到了他前面。 我们之间的距离很近,以至于我能感觉到他温热的呼吸,我整颗心都提起来,砰砰的跳。 我在想他要带我去哪儿。 他在郅居水旁的草场停下,我不解的望着他。 “你不是想知道你阿翁去哪儿了吗。” “他回家了。” “就在那个方向。”他伸出手指着南边 “为什么要告诉我,右贤王不是下...... 我话到一半,他打断了我,“我看不惯别人将你蒙在鼓里” 他望着我,嘱咐道:“你若是要走,定要知会我一声。” “什…什么” “喂!” 言罢,他翻身上马,头也不回的走了。” 我最后是自己走回王帐的。 我心里讨厌极了沈彻,并发誓从今以后不再与他说话。 不过他与姑丈说的话倒是提醒了我。我早就想去阿翁口中的中原繁盛之地看看,最重要的是还能探听探听阿翁的消息 我不明白,整个王廷里的人,就连阿婆,对阿翁的失踪也是一副事不关己的冷漠样子,他们做了三十几年的夫妻,怎么可能心中不起一丝波澜。 亦或者她是在人前伪装自己? 我觉得,找到阿翁这件事只有我愿意且可以做到了。 阿父阿母和大阏氏他们定是不会同意我这个决定的,那就只能寻求姑丈和沈彻的帮助,偷偷的逃出去。 我回到房间,给自己的逃跑计划做了一番部署。 三月初一,是表姐和阿其木将军的婚宴,我可以趁族人们酒过三巡,放松警惕时溜出去。 我记得沈彻有一匹十分听话的大宛宝马,日行千里,不知他愿不愿意借给我。 我打开首饰盒子,将贵重的物品收拾好,准备带在路上当盘缠用。 第二天一大早,我收拾好自己,便去跟沈彻和姑丈道别。姑丈倒是对我的计划并不惊讶,只是拿出一个布包,说是里面装着锦囊妙计,必要的时候让我打开。 我谢过姑丈,一路上心情舒畅的去找沈彻。 “阿彻,我得走了,我这一走,可能没个一年半载回不来。”我顿了顿,没等他说什么,又道, “你不用担心我,将你那匹大宛宝马借给我就行。”我笑着说道,语气里带有几分期待。 沈彻抿抿嘴,神色确是不大好。 “下次回来,你可能就见不到我了。” “什么?” 我心下有几分紧张。 “择日,我便要去攻打月氏,一路上太多变数,是成是败还未知。” “阿…阿彻。” 我的嗓子有些沙哑, “你此去定要注意安全,照顾好自己,打仗时别冲在最前边。” 他微微一笑,竟是两耳通红。转过身去,好似不想让我发现似的。 “阿彤,你定要等我,知道么。” 这句话他没有说出口。很多年以后,我们回忆起这次分别,他才告诉我。 我实在忍不住心里的难受,转身走了。 我感到背后有一道视线一直盯着我,随着我一点点离开。 “对不起,阿彤,我没有任何立场挽留你,甚至不能像你表明心迹。” 转眼间便到了三月初一,我按计划在提前安排好的护卫的带领下逃出了王廷卫队的搜寻范围。 我回头望着不远处的杭爱山,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。我将一切担忧抛诸脑后,向南策马奔去。如若走得快,天黑时便能在边境的驿站休憩了。 沈彻将他随身的护卫两人派给我,以免一路上有什么危险。他这个人倒是面冷心热,我想。 我们在天黑前到达了平城客栈,虽然还没有进入大汉国境,这景象已是与王廷所在地大不相同。 街上人群熙熙攘攘的,张灯结彩,好不热闹。 “今天是什么日子,怎么这么多人。”我问旁边的护卫包子 “回公主,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上巳节,百姓们都出来踏青庆祝。” 刚来就赶上好玩的事情,我自然心动不已。 我很快被一家酒楼吸引住,招牌上写着,“曲水流殇”,走进去一探究竟。 穿过大厅,一座内部的庭院映入眼帘。店家沿着假山摆了一道流水席,酒杯放在上游,任其顺流而下,人们围坐在水渠两旁,随意取饮,颇有一番闲情逸致。 来客多是一些文人雅士,饮酒诵词,也有一些人在争论,虽不高居庙堂,却心忧天下事,好不热闹。 我随意找了一个位置坐下,目光却被不远处的一个青衣男子吸引住了。他在座位上静静地品酒,并不加入任何谈话。一举一动尽显慵懒,好似避世离俗。 他仿佛注意到了我的目光似的,举起酒杯,像我致意。 我为了出行方便,做了男子打扮,此刻双颊却不由得有些泛红。他大抵并不知道我女儿家的身份。 旁边的包子突然开始猛烈的咳嗽,我瞬间反应过来,瞪向他,警告他注意仪态。 他对沈彻那是一等一的忠心,连咳嗽的样子都有几分相似。 果不其然,第二天我就收到一封飞鸽传书,我一面瞪着包子一面打开信纸: 一切安好,勿念。 知人之面不知心,望谨慎。 我没好气的笑了笑,随手将信扔给包子。 月氏雪莲 一 几日过去,我们一行几人已渐渐深入汉朝腹地,我对中原别样的山川景致赞叹不已。 奇怪的是,阿父阿母并未派人寻我,我的消失也没有引起什么波澜。 我拿着阿翁的画像,一路询问周围的人,却还是没有任何消息。不由得心中忐忑,天下之大,我怕有生之年再也无缘与阿翁相见。 沈彻已经好几日不给我写信了,许是到了出征关头,练兵练的比往日勤些。 今天包子给我送早饭时一脸神秘,好似知道了什么天大的秘密却又不敢说。 我让他放下炊饼,抬起头好好说话。 “公…公主” “别吞吞吐吐的,发生什么事了,快说。” “沈大人不…不让在下说” 我瞪向他。 “但在下觉得公主应该知道。”他赶紧表忠心。 “你说是不说!”我有点生气 “公主,月氏王的妹妹前日抵达王廷,说是要向乌孙太子求和,修得百年之好。” 我愣了愣:皱眉问道:“和亲?” “我知道了,退下吧。”我不耐烦摆摆手,登时没了胃口。 难怪这几天都没有消息,想来是被那月氏美人给迷住了。 我抬眼向窗外望去, 不愧是关内,春风所到之处皆被绿色渲染,树上的花骨朵也一个接一个的冒出来。我瞧着今日天气不错,便打算原地休整一日,出门散散心。 客栈外,我隐隐约约瞧到那日流水宴上青衣男子的身影一闪而过。我赶忙追下楼去,想看看他要做什么。 我悄悄跟着他,看着他进入一处私塾。想必他是那里的教书先生 我转身往回走,却被人拍了一下肩膀。 抬头一看,正是那青衣男子。 “姑娘为何跟着在下。” 我低下头,满脸通红, “先生,久仰大名,那日流水宴一别,我十分挂念。” 他显然是满脸疑惑 “什么先生” 他看了看旁边私塾门板上的好学不倦四个大字,仿佛明白了什么, 他笑道“姑娘怎知我在此教书?” “在下姓顾,字显成,不知姑娘芳名。” “叫我阿彤就行。”我正色道, “阿彤姑娘,有缘再会。” “告辞。”我拱了拱手。 这顾先生着实是个不拘小节的和善之人。 晚些时候我收到了沈彻的信,信里说月氏公主虽有意和亲,我大伯却不一定同意,只是先以礼相待将她安置下来。 我稍稍安心,想到明天还要赶路,便休息了。